公司新闻
1XBET汉画像石——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
1XBET官方网站汉画像石题材涵盖了社会生活、历史故事、神话祥瑞、图案花纹等各种内容,反映了汉代的典章制度、风土人情、宗教信仰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,不仅是一部“绣像的汉代史”。同时,它也是以石为地、以刀代笔的精美石刻艺术,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,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。
汉画像石以其粗犷豪放、行离神合、气魄宏大、内容博雅的艺术特点对宿州书画影响深远。在当地厚重文化底蕴的滋养下,走出了王子云、刘开渠、王肇民、刘梦笔、萧龙士、朱德群等一大批现当代艺术大家。今天,作为“中国书画艺术之乡”“中国书法之乡”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的宿州,众多书画家依然继承着“重传统、重笔墨、重神韵”的大写意风格。
汉石刻壁画,始于西汉晚期、盛于东汉,止于魏晋。从地理区域看,宿州境内的汉画像石主要集中于萧县县城周边及东南部,埇桥区、灵璧与泗县的北部山区也有零星发掘。汉画像石从形制上可分为画像石棺墓、画像石椁墓、画像石室墓和砖石混合结构画像石墓。后两者形制复杂,是具有“前堂后室”的多室墓,且多刻有画像。具有代表性的是褚兰九女坟汉墓、萧县破阁汉墓、埇桥区金山寨汉墓、泗县洼张山汉墓。主要流行于东汉中晚期。
从创作题材上,汉画像石可大致分为现实生活:车马出行、狩猎、宴饮、乐舞、博弈、杂技、农耕、纺织等;祥禽瑞兽: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、麒麟、凤凰、鸾鸟1XBET、玄鹤、喜猪、吉羊、福熊等;神话传说:炎帝升天、伏羲鳞身、女娲蛇躯、西王母食丹等。画像内容几乎涵盖“天、地、神、人”诸界,形成了生动的现实、历史、神话绘画长卷。
画像石是古人以石为纸、用刀代笔、以线造型的绘画艺术,是绘画与雕刻两门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。主要采用阴线刻和浮雕表现手法,阴线刻,是以细线雕刻出物像;浮雕,是将物像造型留出凸起,空间平底为凹槽型,再以飞动的线条雕刻出物像的结构。这两种主要的雕刻手段,都给人以视觉上的立体感和冲击力。汉画像石构图凝练、粗犷,线条飞动奔放,构思平实与夸张兼具,给人以视觉空灵、疏旷纵逸、气势磅礴、雄浑古朴的艺术享受。
《百戏乐舞图》,萧县博物馆藏。一乐者吹笛,一乐者吹笙,另外一杂耍者双手上举舒展,偏首仰视上方抛耍出的九球。整幅构图背景留白,主体突出,旁无杂物,人物不细描而动作准确生动,乐者、杂耍者神态声韵顿出。
《跪拜·楼阁·抚琴图》,萧县博物馆藏。画分上、中、下三格,上格左侧一人,梳圆髻,另两髻支出,另一髻垂梢,袖手正面而坐,身前悬一环状物,其右一人,似戴冠,面左跪拜状。中格上部一凤鸟,头生羽冠,尾分四歧,双足立于屋顶,其下两侧各一阙,右阙顶立一羽人,跨步抬手戏凤;阙檐下可见三层结构,阙身饰波形纹;两阙间有一四坡顶建筑,正脊两端上翘,屋面瓦垄晰,檐下双柱,柱身饰波形纹;屋内一人,依凭几而坐。下格为二人乐舞,居左者双手扬起而舞,居右者蹲坐抚琴。为浅浮雕。
《九女舞蹈图》,出土于宿州市埇桥区褚兰镇墓山北坡的九女坟汉墓,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是一座东汉时期的贵族墓葬,也是迄今安徽省发现规模较大、保存比较完好的汉代画像石墓葬。九女坟画像石刻为平底剔花,雕有门吏、车骑、宴饮、祈祷等人物及伏羲、女娲神仙图案和珍禽异兽等。图案造形栩栩如生,线条朴素流畅。九女舞蹈画面位于前室墙壁上,笔画刀法也是以简取胜,汉代的高髻、宽裙、广袖,洋溢着古朴、简约、舒展的风格,的神态也被创作者捕捉到了。虽是群舞,手中舞蹈工具有异,有的左手停于胸前,右手高擎;有的虽右手高擎,但左手却是长舒广袖,斜摆于邻舞者前方,神态各异的九位,组成了一幅美妙、灵动的舞乐图。这幅汉代画像石刻,再现了墓主人生前富足欢乐的生活场景,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。
《鹳鸟衔鱼图》,萧县博物馆藏。该画像石2003年出土于萧县龙城镇陈沟村,画面效果粗犷有力,是一幅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更高的画像石精品。图中一鹳鸟单腿站立、眼睛圆瞪、嘴衔一纺锤形鲫鱼,另一足悬空似作蹬踏用力状。整幅构图简洁疏朗,可见中国画的构图源头,“用笔”半工半写,动态取势,形神兼备,趣味横生。这幅作品引起了北京大学等专家学者的重视:它的历史、艺术价值不仅对后世宿州书画产生影响,还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期书画的流源。因为,河南临汝大张遗址曾经出土一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缸,上面就绘有类似的“鹳鸟衔鱼图”,其构图、韵味如出一辙,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美术佳作——那么,仰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期,时隔六七千年1XBET,这种惊人相似的构图特点,是怎么延续到宿州汉画像石的?古人的艺术思维传承关系,还有哪些领域不为今人所知?
狩猎,是汉代人们的生存需要,也是那一时代人类游戏、娱乐情景的体现。泗县出土的《狩猎图》,构图满而有序,用笔拙朴,不求画中物像细密逼真而只求神似1XBET,猎手、奔马、套绳的猎狗、狂奔的野牛,运动感强烈,“追”与“逃”的方向一致,不失为一幅搏杀场面激烈的狩猎图。
《瑞兽图》,萧县博物馆藏。一只姿态雄健的猛虎背上,雕刻了一双翅膀,虽是侧面,却现出两只眼睛。这幅图的珍贵之处,并不单是由于它“如虎添翼”的绝佳图释,还在于汉代的萧县工匠已经有意识地探讨绘画的夸张变形,在平面构图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。按正常视觉透视,虎的侧面像,只能画出一只眼睛,而此画却表现出了虎的两只眼睛,不该出现的另一半侧虎鼻也历历在目。一个侧面主体,具有两个朝向,侧面效果和正面效果的夸张结合,扩大了观者的视觉范围,这真是绘画史上的一大创造。它比西班牙现代派画家毕加索在立体画方面的探索,早了近两千年。
《初平二年题款画像石》,为埇桥区散存,减地浅浮雕。图上饰幔纹,下饰齿纹,图分两格。上格有仙人驱龙、凤凰、飞鸟图案;下格中部屋外两侧各立一侍者;两侧各有题记文字。这块汉画像石,是宿州汉代画像石中为数不多的带文字落款的作品,其书法特征多汉隶笔意,个别字体已经带有草书味道,且多简体字。展横竖直,书写效果略微宽扁,再现了当时汉隶的最主要特点:均衡端稳,字形庄重,分布匀称,偶尔又利用撇捺笔画向左右的伸展来调节姿态,破除齐整,求得灵动的美感。题记中的“是”字,带有明显的草书韵味,这也验证了“除篆之外,真、草、隶三体,基本形成期都在汉代”的中国书法史论断。《初平二年题款画像石》,为我们了解宿州汉代书法的状况,提供了帮助。